青岛睿和恒信工贸有限公司

睿和恒信

睿和恒信
行业新闻

领跑中国智造 | 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解析高铁核

轨道世界 RailWorld

开放|共享|价值

 

导读 ID:RailWorld

中国制造2025 | 人民网《对话新国企·聚焦中国智造》系列:中车株洲所领跑中国智造

 

中车株洲所领跑中国智造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始创于1959年,现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全资子公司,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七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设有四个海外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

  2015年12月17日,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做客了人民网《对话新国企·聚焦中国智造》系列访谈,畅谈中车株洲所的智造之路。

 

专访视频

 

 
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天想请冯总和我们谈一谈中车株洲所的制造之路。我想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的抓手,也是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首先想请教冯总,您认为高端装备技术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落地过程中会发挥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冯江华: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国家一个最新推出的战略,它提出了十年的行动纲领,行动纲领的目的是改变我们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象,也契合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交汇的时刻,所以,《中国制造2025》必然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在《中国制造2025》中间,已经规划了十大领域的一些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代表中国形象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轨道交通非常有幸地成为这十大领域之一,并且轨道交通装备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向全世界推介的一个产业。习总书记称赞中国高铁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李克强总理在一系列的外事活动中间对我国轨道交通的装备进行推介。应该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轨道交通装备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代表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过程中间应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依托我国交通装备技术的突破和引领,能够构建在全球领先的一个装备制造的产业体系。通过加速智能制造这个示范工程,能够为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二是依托高端装备制造的智能绿色的发展,促进这个产业向中高端转变和聚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我们技术经济的水平和制造业的水平。三是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速我们国家的国际上面的一个话语权和影响力。并且以我为主,来构建安全的、可靠的、完整的产业链,来拉动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发展。我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智能制造的发展,必将对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一个示范、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主持人:冯总,就像您刚刚说的,轨道交通装备是我们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一个载体,也是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代表,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中车株洲所的重点产品和核心技术有哪些能否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冯江华:正如主持人刚才介绍中车株洲所一样,株洲所成立以来一直从事轨道交通装备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的制造。株洲所主要集中在为轨道交通装备提供心脏和大脑产品,这里面包括我们的电力电子器件、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等等,这里我逐一给网友朋友们做一个简单介绍。

 

 

电力电子器件,像我们信息处理的CPU一样,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铁以及轨道交通诸多的装备中间,都需要用到电,电要通过变化才能让我们的轨道交通装备跑得快,并且拉的东西多。所以,这里面大量用到了电力电子的器件。对电力电子器件这个领域,我们株洲所已经进行了50多年的持续的技术创新,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说在世界上面也是少数几家拥有电力电子器件产品品类齐全的公司,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排在全球前五位。目前已经全面掌握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器件设计、制造以及应用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们研制的电力电子器件已经大量用到轨道交通,包括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和我们的地铁车辆上面。另外,从我们的核心器件,刚才说到电力电子器件,再延伸到我们的牵引系统,牵引系统是什么呢?牵引系统是高速动车组或者大功率机车的一个心脏,它相当于是汽车的一个发动机,能够把来自电网的电能通过转化,形成一个动力,牵引我们的高速列车或者是我们大功率机车往前以大力气与高速度运行。我们目前形成了覆盖高速动车组、干线机车、地铁车辆完整的牵引传动的产品,累计装车量,装机总量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目前,由于我们国家的轨道交通应用的场景非常的复杂,地域非常的广阔,所以我们的产品在我们国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话,可以肯定的说,可以覆盖全球所有应用的需求。

 

举个例子来看,像哈大高铁这么严寒的应用,毫无疑问,将来能适应包括像俄罗斯这样高寒地区的应用。我们在海南高热的地方,产品应用的话,也必然能够应用到像非洲等等这样一些国家。当然,现在我们也有很多的产品已经出口到,比如说地理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比如南非,牵引系统,应该说我们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

 

 

另外,我们在提供的另外一类产品就是列车的大脑,就是我们的网络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负责列车整体的控制和信息的传输,包括列车的运行控制和故障诊断、安全监测、旅客信息服务等等这些方面。目前,我们也掌握了国际上面符合国际标准的一系列的产品,并且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掌握了车载的宽带网技术、无线传输、智能主网以及智能人机交互等相关的技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株洲所在列车网络控制领域也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也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两项,先后也取得了国家的一些支撑计划项目,我们创新团队也入选了科技部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为我们高铁走出去这个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第四方面的产品是智能信息技术。刚才讲到网络控制技术,也跟信息有关。当然,它主要是实现列车的相关的控制的功能。而我们的信息技术,是对我们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完整的数据采集、状态监测,并且提供全方位的故障诊断等功能,就好像列车的医生一样,并且是零距离、贴身服务的医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间,它所有的状态、它是否正常,通过我们列车信息状态,通过系统监测以后能够反映出来,通过列车信息的诊断,就好象医生一样对人体的脉搏、血压等等进行实时监测,能够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样,这样的信息系统,将来会对我们大功率机车、高速列车提供安全、健康保障的作用。

 

 

基于这样一个技术,将来我们还要不断地积累,形成装备的历史健康(数据)和专家诊断模型,逐步我们将来会对列车的核心的一些部件、系统进行健康预警、寿命预警,将来我们可以做不仅仅是医生给它治病,而且提前给它做保健,实现这样一个功能。

 

 

最后一个方面的产品,也非常的重要,是针对列车的减震降噪方面的技术。大家都知道,尤其是乘客在火车上面需要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我们车子在运行过程中间,在运动过程中间,本身是会产生一定的震动和噪音,这里我们通过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制造一些减震降噪的产品,让我们乘客的乘坐环境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减震降噪产品的应用,能够保证列车的安全性。并且,我们把这些技术延伸应用到我们的线路上面,就是我们的铁路,两条钢轨基础部分去,使得整个基础将来在运营过程中间更加安全、更加可靠,同时也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总而言之,株洲所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已经形成了电气系统工程技术、变流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非常多的一些核心的关键的产品。

 

 

主持人:谢谢冯总给我们做的介绍。通过冯总介绍的核心技术,我们了解到,高铁其实是中国制造海外出口的一个王牌的技术。我们也知道,现在轨道交通车辆的“心脏”和“大脑”,就是它的牵引和网络控制,应该说也是实现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的一个关键一环,所以我们对中车株洲所未来的智能化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关注。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株洲所在智能化方面将来的发展思路?

 

 

冯江华:各位网友都知道,牵引系统和网络系统是列车的“心脏”和“大脑”,高速列车要跑得快首先要靠牵引系统强有力的动力。这个动力的发挥,不仅仅是这个装置将来要能够发挥得出来,能够转换,能够提供,更重要的是装置本身将来也需要实现智能化,它本身也需要节能、高效,所以像牵引系统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和绿色节能。首先讲一下绿色节能,在牵引系统里面,我们在积极地研究和推广应用现在的永磁驱动的技术,以及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技术。另外也基于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做更高效、功率更高的牵引传动的一些装置,来提升它本身的效率,增加它的节能效果。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装置如果越轻,装在车上的话,整车的重量就会降下来,而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间,它消耗的能量实际上跟它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说我们装备的重量降下来,它本身整体的效率就会提升了。将来我们牵引系统这样一个装置,实现轻量化、高效率和高能源密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符合绿色节能的需求。

 

同时,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化,我们是作为一个更大系统的智能化的考虑。牵引系统不仅仅是提升它这样一个控制的性能,通过现代控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另外一方面,它更加融合到我们列车的大脑,也就是网络控制系统,大系统的智能化这样一个整体规划中间去。未来我们通过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把车载上面所有的智能的设备,或者数字化的设备,全部连接起来,通过一个系统的规划和酝酿,实现我们整个列车的全智能化的一个环境。这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一些应用的场景,可以设想到我们未来在列车上的一些智能化的功能。我们首先设想一下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将来他在驾驶列车的时候,能够比现在如何做到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可靠和更加智能,去享受这样一个工作的环境。将来我们的司机上车以后,完全可以通过语音来对列车进行控制。他可以把他要完成的工作,通过语音和机器进行交互,实现整个列车的驾驶。

 

主持人:能不能称作为无人驾驶呢?离无人驾驶还有一定距离吧。

 

 

冯江华:无人驾驶也能做到,其实无人驾驶控制的车辆已经能实现了,北京地铁有一条线(备注:北京燕房线)即将采用无人驾驶的一种技术。所以,无人驾驶的技术,应该说也是有广泛的一个应用。当然,在不同的线路上面,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还需要有人值守。

 

主持人:无人驾驶对于乘客来讲,心里上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还是有人控制得安全。

 

 

冯江华: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从运营管理角度和应急处理角度,还是需要有人值守,专门的驾驶员来对于最后一层安全的一种保障,这是智能化将来的一个考虑。

 

 

另外,我们将来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大量应用积累以后,我们会不断地丰富专家诊断的系统,不断丰富所有产品健康管理的系统,真正做到我们对整个列车装备,能够做到预防,能够做到及时的诊断和及时的一些问题的处置。这些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将来铁路员工对工作的一些压力,来提升我们装备运营的效率,这是对装备而言。

 

 

毫无疑问,随着技术的进步,为我们乘客提供更加先进、更加便捷的、更加舒适的乘坐环境,这也是将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现在我们在车上面,享受移动互联的技术已经毫无障碍了。将来能够为我们的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一种服务,甚至在他上车之前预先给他准备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他离开车之后提供后续的一些延伸服务,等等这些方面,通过我们智能化的信息系统,都能够让我们的列车装备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人性化,也能够更加融合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

 

主持人:听冯总这么一讲完,感觉列车上的智能化有一种让乘客回到家的感觉。我想智能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的一个大环境。我们说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氛围当中去努力创造。我们也知道,中车株洲所现在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当中也有所发展,接下来请冯总给我们介绍一下在“互联网+”方面,我们是如何推进的?

 

 

冯江华:“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个人理解。“互联网+”是代表了当今这个时代有一个新的科技技术,能够和我们传统的产业有一个很好的结合,一个融合。实际上当代的科技可以和装备制造融合的技术还有很多,包括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包括大数据,还有一些智能控制技术或者现代的控制理论等等方面,都可以和我们现在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轨道交通能够很好地融合和嫁接。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株洲所也顺应这样一个趋势,也紧紧地抓住这个趋势,对我们的产业做了一些考虑和布局。首先,我们未来的发展首先是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一个融合,这个前期的工作,前面那些年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实现了我们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等等

 

现在达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以后,我们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利用包括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技术的导入和融合,目前我们努力地要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生态和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环境。数字化的生态和前面介绍的,比方说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一个融合,这个工作有一定的内涵相同,但是在目前大数据和智能化的融合中间,这个内涵大大扩大了。我们不仅仅是过去的信息化把我们过去要完成的工作,对工作节点实现一个简单的管理和数据的存储,更多的是要顺应现在大数据的一个环境需求,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提升我们管理和挖掘我们产业发展过程中间一些数字价值的趋势,我们现在要全过程的对我们产品数据进行挖掘和管理。这里包括我们不仅仅要实现设计过程的产品数据化、数字化,并且我们要对设计过程赋予更多的数字的一些内涵,让每一个设计过程都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样,这个要求也会延伸到我们的制造,我们的检测试验,我们的产品应用,我们的产品服务,让我们产品从它孕育、出生到应用,到它的生命终结,整个过程都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表现和记录下来。

 

 

数字化有什么作用?大量采集数据以后,我们不仅仅是说,完全掌握了每一个产品的生命过程的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数据的融合,能够准确把握我们每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间的生命的特征,就像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后,将来我们会知道这个产品在它的幼儿时期,它的脉搏次数应该是多少,血压是多少。到了它的中年时期,它的脉搏次数是多少,血压是多少。到了老年又是什么样,出现什么样一个特征的时候,它应该退役了。所以,通过产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一些数据的采集和挖掘,能够让我们将来对产品的管理更加全面。同时,通过这样能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构建智能化的环境。智能化的环境,应该说起来,想象的空间更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将来我们要设计一个产品,我们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设计环境的时候,就会自动的、智能的推送给他一个很多设计工具和方法,甚至给他提供有成功的一些案例和我们一些类比的方法以后,让他快速地完成相关产品的设计。所以,在将来的制造环境也是类似的,产品越来越个性化定制的环境很多了,我们通过制造过程的一些管理,能够在不同工位上给他推送去相应的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通过配置不同的控制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样我们实现更大范围的从设计、制造到将来售后服务的智能化。很有意思的是,将来不仅在企业内部构建全数字的生态、全智能化的一个环境,并且我们要和用户、和最后的使用者,把这个界面打通,构建一个融合的平台,让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也能够享受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和互联网的一个技术成果。比方说,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将来我们可以远程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支持,现在这个车用了这么长时间以后,你应该完成什么相应的预防检修,或者万一出现什么事情,我们告诉他通过怎样的手段尽快完成,大大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终极目标,我们不是为了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化而智能化,更多是为我们的用户提供高科技的智能化的支撑。

 

主持人:刚刚听了冯总这一系列的介绍,我感觉我们在互联网+这样大环境中,株洲所的智能化的产品非常的有意思,而且非常值得我们期待。我也看到在我们国家工业信息化公布的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当中,中车株洲所独占三项,这三项成为全国入选智能化制造的最多的企业,我们这三个专项,现在目前是怎样的进展情况?这方面能否请您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冯江华:正如刚才聊到的情况,实际上株洲所从事智能制造或者推进智能化产品的历程是持续的。在发展过程中间,我们定义智能制造是一个广义的智能制造,包括我们的设计、制造、产品应用和服务等等这些方面全过程。所以,我们在规划工作中间,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虽然在四个大的板块,这四个板块又是交叉并行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基础,融合目前的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智能发展这样一个技术我们在不断地探索,推进相关的工作。所以,前期我们实际上也完成了包括ERPPLMMES相关技术的构建,在持续推进这些工作。恰好国家在启动智能制造专项活动,把我们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正在干的工作,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给大家争取了这样一个机会,拿到三个项目,其中包括我们的轨道交通核心产品的智能化制造平台,包括我们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制造的平台和我们一个检测,试验检测的标准验证的平台。可以看出来,这是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也涉及到我们产业不同的环节。这是系统推进我们整个智能制造中间的一个到现阶段非常重要的几个节点。我们推进的话,应该说将来智能制造有几个特点,要面向几个需求。一是我们要满足将来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现在的轨道交通来讲,虽然做了大量的标准化、简统化等工作,但是面向不同的应用还是有个性化的需求。比方说,干线铁路的高速列车和大功率机车这两个车型就不一样,还有地铁的车辆所需要的也不一样。将来,我们走出去,面向全球的时候,客户提供的需要也不一样,非常的不一样。这样的话,我们的产品,一方面要做到标准化、模块化,简统,另外一方面要适应不同领域的、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将来的智能制造需要面向这样一个需求。

 

 

另外,我们要实现一个可视化。可视化,将来我们所有的工作过程,从设计到制造,我们要给用户呈现一个产品的话,能够以一个生动形象的东西展示出来,能够便于更高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使得我们在自己内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间,能够通过可视化技术,让生产的过程和管理更加有序,这也是将来需要考虑的。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虚拟化的东西。虚拟化,不仅仅是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一个很好的验证平台,同时也为我们可制造性、可测试性等等这些方面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这些方面都为我们将来的智能制造明确了相应的一些需求。目前,我们这三个项目也按照这一方面的需求作为一个牵引,逐步组织实施。我们拿到国家项目之前,实际上株洲所已经开展了,在国家立下项以后,更加会提升我们对这个项目的要求,目标可能会定得更加高远。现阶段,这三个项目都已经完成了整体的方案设计,路线的一些规划,并且也基于整体的方案,我们正在实施样板线的一个建设,相信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样板线相关的试点工作会完成,如果有机会的话,可能会向朋友们展示出来。

 

 

主持人:我们期待着。其实冯总,我们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进展的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创新”二字,我们说到创新,也是中央一直强调的一个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把创新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我想,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不知道株洲所对于创新是如何认识的,包括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公司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我们有没有一些新的举措呢?

 

 

冯江华:创新,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应该成为企业的一个自觉行为。对一个企业来讲,不管它处在什么时期,是顺利的时候还是逆势的时候,创新是保证它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也意味着是一个企业的使命和责任。目前我们国家从总的来讲,一个关键词是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也标志着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以,这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也是在我们迈向更高层次、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轨道交通的装备,目前也切合行业发展的特点,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需要,尤其是我们国家高铁外交、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更需要轨道交通制造业承担这个责任,承担这个使命。

 

 

同时,目前创新来讲也是时不我待,前面也聊到,有大量的一些先进技术的突破,包括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等等智能化技术的一个快速发展,也逼迫我们企业必须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果落后了,意味着这种机遇错失以后,将来我们在未来一轮发展中间,在世界的舞台上只能成为三流的角色。

 

 

所以,技术的进步,虽然是机遇,但是现在看起来更多是挑战,如何把这个机遇转化成我们最后发展的一个动力,确实我们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关注,都需要共同努力把握好的一个机会。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一个压力。对我们来讲,毫无疑问,高举创新的大旗,持续地发展,才能面对当前的形势。对于我们公司来讲,“十三五”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初步设想,在“十三五”发展的期间,我们首先要战略导向,就是主动承担国家相关的对轨道交通,包括装备发展的一个需求。通过创新驱动和价值牵引,力求实现国家、用户、公司共同价值的最大化,为国家实现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这样的战略贡献我们的力量。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开展技术创新的时候,一定要实现业务的嵌合。我们的创新必须要以市场为牵引,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让我们的创新成果能够在市场上产生价值。同时,内部要实现业务过程中的融合,使得我们的创新更加高效。第三方面,我们未来的创新,一定是以一个全球的视野来开展我们的创新。一方面,将来我们的产品面向全球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创新的一些资源,为我所用,促进我们的产业升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最后,我们考虑是要开放创新,跨界融合。我们要充分吸收其他行业成功的一些经验,包括汽车、航空等等,他们取得的一些领先的技术,也可以充分运用到我们轨道交通上来,实现我们轨道交通快速、全面发展,并且最终实现我们在轨道交通领域、在全球的引领发展。

 

 

主持人:谢谢冯总,说到底,株洲所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领跑者,同时也是“中国智造”的领跑者,今天在节目最后,请冯总跟我们讲一讲,我们如何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我们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

 

 

冯江华:应该说,从制造转向智造这个转变是一个大势,容不得我们任何的质疑。这个方面,我们首先要做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一是我们要应对产品的升级,要积极促进产品的升级。大家都知道,包括德国、美国等等,都是大力地对制造业实现一个现代化、智能化。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在全球经济的大潮中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我们从产品这个点上开始做起,把我们的产品实现技术升级后,具备全球竞争实力。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应对产业拓展的挑战。刚才前面讨论了很多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嫁接。实际上不仅仅是把这个技术延伸到我们传统产业这样一个单方向的导入,也可以通过反方向的一个输出,让我们相关传统产业形成的一些核心技术,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以后延伸到其他的领域,扩展我们技术和产品应用的范围,这样能够提升我们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第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管理,在管理上面实现一个创新。应该说管理创新产生的价值也是无穷的,甚至让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够呈一个倍数或者指数放大的效应。所以,我们管理的创新,不仅仅是管理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来促进我们的管理创新。

 

 

通过具体的一些工作的推进,我们努力的在创新驱动、跨国经营以及跨界融合和提升我们的质量,包括我们的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这方面发挥作用,能够促进我们中国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冯总到人民网和我们一起对话新国企,让我们了解株洲所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在全世界的领先技术水平,受益匪浅。非常感谢您的光临。谢谢您。

 

 

冯江华
 

  冯江华长期潜心于现代控制基础理论和工程化研究,致力于现代控制理论在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共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2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第一起草人,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得31件专利授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4件。冯江华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发明专利“一种干线高速车辆的永磁同步牵引系统ZL201010184481.8”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先后获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詹天佑成就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素材来源: 人民网


上一篇:中移动MM商城将登陆香港 面向海外开发者 下一篇:没有了

X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